close
華人書寫裡,廚房裡的味道總是占有舉足輕重的角色。

除了過年過節祭拜祖先的豐盛菜餚,日常生活中,我不大記得母親有什麼特別的拿手好菜,我也很難說出個什麼菜譜。說起來,海鮮粥魯肉炒白菜,不都是家常菜式?加上爺爺種田,餐桌上什麼青菜也跟四季輪轉緊緊相連,九層塔連吃個一個月也不是沒有過。

認識的人都知道我愛提母親過去以一個上班的職業婦女之姿,仍然四點就能起床準備當天中午的便當,據說一開始是因為怕我們健忘忘了蒸便當餓肚子,乾脆就當天準備,冷的也可以吃。不鏽鋼製的便當盒裡通常只放飯肉,不算是特別心細的母親總是特別把青菜用小袋子分裝,說是蓋在盒子裡悶了變黃就不好吃了。

偶爾的全家外食打牙祭當然是有,但是一來不划算(這什麼炒空心菜?阿公自己種的都不用錢又沒有農藥?幹嘛花一兩百塊吃一盤?),二來,是怕不衛生。猜想古早時候大抵是怕碗盤沒洗淨,有免洗餐具又怕毒素。後來上班時,聽一個同事說「幹嘛煮?回家都累死了,包兩個便當回家吃就好」還真是不習慣。

當然,上了班離家,自然多了外食的機會,但是母親總是叨念吃外頭的東西不好不健康之類的,因為離家近回家吃飯,也會被迫多打包一個便當回去繼續吃。這一年來不斷的食品安全事件爆發,對於自己還算健康的體質,真的要感謝母親一直以來的付出。

年紀越長,越發覺得自己無意識的在複製母親的模式。

對於我們來說,表達對孩子的愛,大概就是經過一手親手製作的家常料理。或許跟母親比起來,我比較常抱他們,比較常說我愛你們,或許多了一些母親看了大概會搖頭的冰淇淋餅乾跟糖果,我的孩子也不會想吃仙草跟紅豆湯。但心情是相同的:照顧你的身體,是我的職責。天下沒有一個母親願意看孩子生病不舒服,更何況半夜起來照料的通常是自己。

於是從一開始的副食品,就開始辛勤的研究食譜;日常生活中,點滴的敘說零食跟氣泡水的問題;努力安排一日五蔬果,要求孩子不偏食;機會教育感冒時應該避開哪些食物多吃哪些食物,好提高自己的抵抗力。

沒有人喜歡當壞人,這條路總是艱辛。小的時候說不喜歡吃洋菇甜椒,你得耐心的勸哄;大了跟你爭辯為什麼同學都可以帶巧克力三明治當午餐,只有我們不可以。有回忍不住了說,「你自己數數你一學期生病幾天?你同學又請假幾天?你覺得天天吃巧克力三明治當午餐很健康嗎?」

孩子漸漸大了也慢慢知曉。生病時,我無須多加叮嚀,他們已經知道整套的保健措施。兩個孩子徵狀不同體質不同,我也破例的準備兩套餐式。注意飲食保暖加上多喝水多休息,半天的時間,又是活蹦亂跳的小孩了。

其實想想,做人父母,真的是天下最吃力又不討好的工作。做壞,人人喊打,做好,也不過是盡責。我不知道母親當時幾乎天天煎蛋煎排骨不用麵包打發早餐的心情如何,但是我想,大概跟我一樣,只求個無愧於心罷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mummysai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