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所見所聞 (5)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對於步入人生中的另一個十年, 並沒有對於凍齡的幻想, 更沒有風花雪月的呻吟.

迎面而來的, 是一次比一次更實際的生老病死.


十二初, 祖母小中風, 住進了加護病房, 一住, 就是兩個禮拜. 年底旋風般的回家一趟, 即便是心理有所準備, 即便是強掩悲傷談笑風生, 依舊是在握到祖母那雙從小把我帶大的手的那一剎那, 徹底崩潰. 可憐陪我去醫院的大弟大概從來沒見過老姐如此大哭, 嚇得直搖手要我去外面哭完再進來.

九十幾歲的老人家了. 這一仗下來, 雖然還記得寶貝孫女兒, 但是頭只能看一邊不能自由轉動, 不能進食只能用管子送進營養品, 如廁已經不是能自己控制. 知道消息的第一時間, 就已經跟家中長輩獲得共識: 只做最基本的醫療, 侵入性的一概不考慮, 不想讓老人家多受苦. 但是祖母年輕時苦過, 生命力異是堅強, 居然也在兩週後轉到普通病房並開始復健.

在台期間翻到雜誌, 提到日本的企業高層危機. 因為長輩生病, 突然間得工作照護兩頭燒的比比皆是, 而且還跟養育子女不同, 完全不能預算要撐多少年. 臥床的, 辛苦; 不臥床的, 如果失憶還是失控, 更辛苦. 沒有地方願意收, 外傭沒辦法處理, 以台灣的情況, 就只能孩子自己頂下來. 但是24/7如果只有一個人擔, 恐怕很快會再倒一個.

這種時候, 特別感到多子多孫的好福氣. 父親家中六個兄弟姊妹, 天天兩批人馬輪流進醫院陪祖母談天說笑.父親嬌慣, 在醫院裡過夜不舒服, 還沒開口呢, 兩個弟弟自然是開始排班頂缺. 但是長輩們大家也都年紀大了, 搬動祖母的差活做不來, 還好有個俐落又能幹的外傭幫著. 一天推著祖母去復健室時, 我看她快手快腳的拿出一把小梳子, 幫祖母的頭髮梳了平順點. 回家跟大弟提起這事, 商場多年的他只道: 還年輕, 還有熱情.

祖母住了院, 家中還有祖父. 未出嫁的小姑姑特別搬回家去就近照顧. 九十八高齡的他常自己走去坐公車, 坐將近一個小時的車去看看祖母. 天氣不好時, 其他人攔著不讓他去怕他跌倒, 天氣好時, 卻是攔也攔不住, 祖母已有失憶的徵兆, 偶然想起, 會問問祖父今天來過沒. 鶼鰈情深, 也不過如此.

短短的回家之旅, 我在醫院跟祖父家期間來來去去. 更決意趁沒帶孩子在身旁, 多陪陪父母親. 一天, 硬是用找吃的做藉口拉著母親走走她童年的家園. 邊走邊聊, 母親神采飛揚的指著裁縫店說起外公跟大舅過去的往事, 跟店家聊起曾經的老店風光. 後來幾天全家人聚餐時, 母親又把這件事情提出來說的眉飛色舞, 想想也是, 我上回這樣跟她相處超過六小時是什麼時候呢?

都說養兒方知父母恩. 一頭看著即將邁入青春期的兒子們, 一頭看著不知哪時會離去的祖父母, 感觸特別深.父母埋怨弟弟們不夠懂事時, 我也只能輕聲說: 時候到了他們自然會懂.

回來後, 不過兩週, 先生接到壞消息. 他出社會後第一家公司的老闆過世. 新老闆不知道怎麼知道的, 特別透過linkedin找到先生的聯絡資料通知他. 他對先生有如是恩師, 聽先生說來, 這是一路都相信他從來不曾質疑他, 永遠給他機會支持他的人. 他的過世, 甚至比公公的過世對他打擊更大; 他們一起出差, 一起研發薪產品, 一起解決問題, 算是跟他相處最久談話最有啟發性的一個成年人. 一個生活簡約健康, 不煙不酒的人, 突然間倒下, 能讓人不唏噓嗎?

沒想到才一轉眼間, 我也到了參加喪禮會大過婚禮的年紀了.

雖說是老生常談, 活在當下, 恐怕再真確不過. 那些可能有的曾經過的, 畢竟都沒這當下真實. 如同電影真愛每一天, 認真活好每分每秒沒有遺憾, 才是上上策啊.

mummysai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Corner shop算是一種本地特有文化。

說穿了,其實就是雜貨店。裡面買些柴米油鹽醬醋茶,書報雜誌餅乾糖果,不同的店家配合不同的客人族群,偶爾幫忙孩子創意者訂漫畫,幫吃素的多進點豆奶豆腐也不是沒有。

Corner shop的老闆,說來有趣,通常都是印巴人。或許說話帶有點腔調,但是對孩子們都很和善。從喜劇演員轉行當兒童作家的David Walliams筆下就有一位Raj,是每本獨立故事中一定會出現的連結角色,當故事主人翁有困擾時,他就會出現成為聆聽的耳朵兼心靈捕手,順便兜售已經過期便宜賣的糖果零食,笑果十足。

幸運的我們,也有一位這樣的老闆,更幸運的,是他不會賣過期食品,甚至小孩買零食還會奉上勸告。金寶年紀夠大,可以幫忙跑腿買東西,一陣子不見,老闆就會關心的問起他近況,直說他是他最喜愛的顧客,金寶也多次提起本來應該付多少錢但是老闆沒算他零頭。

休一雖然是跟著大人去,不過通常都請他負責付錢這件事情。只要後面沒太多的客人等,老闆總是半開玩笑半考試的問他:這個多少錢?真的嗎?那我要找你多少?等問題。休一每問必答對,老闆總是露出比我還欣慰的笑容。

休一這天領了零用金,打算買包遊戲卡。老闆錢拿到手卻不交貨,諄諄囑咐休一:「這你拿回家不可以打開喔。你回了家,要先做功課,然後洗澡吃完晚餐整理房間過後,才可以打開來玩。聽我的準沒錯,我的孩子們都這樣,現在都是法學博士了。」曾經見過幾回老闆的孩子,的確是謙恭有禮舉止得體,而且願意在父親的店裡幫忙,也難能可貴啊。

有人情味的雜貨店,很慶幸換了一個國度,孩子們仍能體驗到。

mummysai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升上四年級的兒子,一開學沒多久,就要進行場逃難的旅行。

也不過才半個多世紀前,這個國家曾是大戰的最前方,在國家政策下,無數的孩童由師長帶領撤退到大後方,脖子掛著寫上姓名地址的名條,帶著一只浪跡天涯小包包,只能裝一套換洗衣物跟最基本的牙刷肥皂這種衛生用品。幾本書籍與陪睡小布偶,已經算是奢侈品。

我不知道當年的父母親是如何的不捨(有些孩子回來父母身邊都已經是六年後),在那個沒有網際網路沒有唉鳳的年代,又是如何分秒掛心著孩子不知道他們可否吃得飽睡得暖又完全無法聯繫。我只知道,跟先生分頭準備這些家當的當下,已經是紅著眼眶。

隔天,他們人人打扮成大戰時孩童的模樣。長袖襯衫與灰色短褲,照兒子的說法,是一點都不合潮流。一人一個小包,還得掛上一個內裝防毒面具的小紙箱。搭上火車,到附近城鎮的教堂聽,跟曾經經歷大戰的老人家們會面,聆聽第一手的口述歷史。搭配這個主題,他們從六個題目中自己選擇一個進行小小的研究,可以是做一個當時的一般居家的小模型,也可以手織圍巾給前線官兵,也可以訪問阿公阿嬤他們過去的經驗談。不管是擅長哪個科目習慣哪種學習模式的孩子,都有一展長才的機會。一個大概至多三堂課就可以講完的主題,可以玩到兩三個月。

我學習歷史的過程完全不是如此。

內容大概跟閱讀的各位經驗差不多,大概就是背背八國聯軍,歷代君主。唯一值得誇口的,是高中碰上一位篤信基督的歷史老師,西洋文化史在她講述下特別生動有趣,那兩本西洋史也是難得沒被我在聯考完直接清到垃圾桶的書,一直保存至今。





什麼樣的學習是最有效的?

有效的定義各人不同。準備高普考的,大抵希望老師直接給考古題,做個幾十來份,不會的硬記下來,看能不能矇到。

對於孩童來說,也是如此嗎?當然他們的背誦記憶能力一流,老師能直接講述多塞一點多好,很多人會覺得現在不多背一點將來就沒機會了。但是在這個人人會孤狗的年代,這些片段的記憶有這麼重要嗎?直接把知識傳授給孩子,表面上或許看起來比較快速,但是我們都聽過無數回「我考完後就忘光光全還給老師了」的話語。知識,淪為考試的工具,而非理性的辯證。

偶爾閱讀在某領域傑出的人士發表談論或出版自傳,常見他們提到被某件事情某個人某句話[啟發]。與其要求孩子把正確答案背誦下來,考過就忘,嘗試著「啟發」他們的興趣與熱情,給予他們求知識的工具,是不是會有更長效的影響力?動機,是讓學習事半功倍的良器。有了學習的動機,我們這些多走了幾年路多吃幾口鹽的大人們,只需要在旁邊提點,成效就能紮實而且長久。文藝復興時期著名的作家Francois Rabelais曾經說到:A child is not a vase to be filled, but a candle to be lit. 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靈性與想法,同樣見著一個人跌倒,一個人感同身受,一個人在心底提醒自己要小心。把他們當成機器人一般的填鴨,也真是低估造物主的能耐了。

想起兒子的歷史課。

哪一國哪年加入戰爭真的很重要嗎?同盟國是誰軸心國是誰很重要嗎?或許是。但是大戰期間導致民生物資的缺乏,促進男女平權的鬆動,是與平民百姓你我更息息相關的課題。或許將來哪個孩子坐上大位,會在發動戰爭之前,想起這趟虛擬的逃難歷程,想起他曾經親耳聽到這些耆老所說的故事,而戰爭,就不會只有石油與能源,而是無數個家庭的顛沛流離妻離子散。

當執政黨與在野黨都出亂子的時代,你希望我們的下一代,只會謾罵跟打口水戰,還是有能力站出來想出解決問題的方式?

mummysai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Nov 03 Wed 2010 05:40
  • 效率

快到豐收節了,不同於台灣的一排演就是一整天,這裡大概就是快到的前幾天,把要登台的歌,拿來天天唱個一回。

看著他們練習。大家排排站好,老師拿出一袋食物跟包裝盒開始喊:茶葉!餅乾!香蕉!蘋果!義大利麵!小孩聽到,一個個舉起手來接過拿好。喔,原來是已經事先分配好的。

全班三十人這樣分下來,起碼五分鐘就這樣過了,連歌都還沒開始唱,但是動手接過的那個剎那,孩子臉上是有光彩的,彷彿在說:你看!我有認真聽!我有記下來老師分給我的是哪份。

幾乎可以想到台灣的情況。老師大概會說:這麼小才四歲,哪記得住。來,排好,拿到哪個就是哪個,反正拿到就會說了,這麼沒效率還等他們舉手拿。

這裡的老師對孩子有信心,尊重他們的能力給他們工作,他們就會嚴肅的對待。

四歲的學前班正式教學時間寥寥可數,大部分的時間都是「自由選擇」,一桌桌不同的活動有的是串珠,有的是堆黏土,有的是沙子坑,起碼有七八種活動讓孩子自由選擇。重點是:結束就是要自己打掃環境,黏土歸位,架好的軌道拆開放進箱子裡,扮家家酒的道具服脫下自己掛好。老師鷹眼半點不馬虎,沒收好的她就示範要如何收好,花上半個小時在所不惜,即使上學時間也不過三小時!除了簡單的洗手如廁,進了教室自己掛外套選書換書放進書包裡,想去小花園玩耍因為有人數限制得自己去小籃子拿手環套好,都是要自己來。

五歲進了一年級,除了基本的自理能力,連學習都開始要對自己負責。每週有不同的「本日工作清單」,做個模型寫張小卡之類的,自己作完一樣勾一樣,人人都有自己的表。老師ㄧ個個一組組叫來的時候,沒被叫到的就是分配時間把這些事情處理完成。這跟台灣的排長班長大不相同,不是誰的能力特別好所以有權力管別人,你就是自己的主人,你得自己負責,沒有推託。老師跟你進行過一對一了,麻煩你把自己的名字從單子取下順便去叫後面那個同學。學生很習慣了,因為有工作吸引他們,而且可以根據自己的喜愛跟步調進行他們的學習,自然就沒有時間與精力搗蛋作亂。

很多人以為幫小孩都處理好,或者是大家整齊劃一全部都一樣,辦事效率最快。但是長遠看來,從小就被大人支配操縱的孩子,長大如何能夠學會做自己的主人呢?於是華人家長,孩子大了還要幫忙找配偶,找工作,帶孫子,一輩子不得清閒。

這到底是誰害了誰呢?

mummysai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不知道是不是只有我家的孩子剛放學時總是有特別難搞的傾向?

明明前一秒還跑來跑去的,回到家的那一霎那全身癱軟。鞋襪明明平時都可以自己處理的,坐在地上喊著說媽媽我好累。一點點不順心馬上發飆氣沖沖的往樓上走去房間一關就是個把小時。

以前都會好生氣,尤其大熱天來回奔波學校接送時。兩個心情都不好更是兩頭對上爭執不下。這一年多,我已經慢慢習慣就指正他的態度請他稍微收斂一下,有幾回看他真的累了就幫他脫鞋襪拿水,雖然平日這些事情我是不可能幫他做的。

忘記是哪時,應該是先生在外奔波一整天回家心情不大好時吧。才突然想到:是啊,大人在外頭緊繃了一整天回家才能真正抒發。孩子恐怕也是如此。

常常聽到很多家長座談會後,家長不可置信的問老師說:你說的真的是我家的小孩?但是他在家裡不是這樣的啊?他明明在家裡超沒禮貌東西亂丟,怎麼到學校這麼規矩?一般說來,孩子都是有榮譽感的會向善的,沒人會故意搗蛋讓自己跌股。孩子在學校努力的克制自己原始的欲望,想拿的東西沒有直接搶來,努力的坐在課堂裡各把小時雖然外面風和日麗適合跑來跑去,更別說下課時間跟同學們遊戲間不斷的談判協調。這樣一天下來,也難怪回到家的孩子筋疲力竭。

人都有累了情續不好的時候。幸福的孩子們有安全溫暖的家當堡壘,他們不管如何發洩爸媽都會包容。偶爾會教訓幾聲,但也就是如此了,我們不會把這孩子與頑劣畫上等號。

但是不是每個孩子都這麼幸運。



有些孩子父母正在鬧離婚,有些孩子父母可能正在坐牢服刑,有些孩子可能父母長期酗酒吸毒根本沒有清醒的時候,有些孩子可能父母長期生病還靠孩子支撐起一家的基本運作。對沒有安全安定家庭環境的孩子來說,學校,是最後的避風港。

學校裡有正常的作息,有安全的環境,有基本的衛生設備。當然,應該也是他們最能放心放肆重新當孩子的地方。

他們或許言詞總是挑釁,因為他們不相信你是真的愛他,總要一再挑戰直到你抱著他嚴肅的告訴她還有其他表達不安的方式你會幫助他學會;他們或許特別膽小,總是站在隊伍的最後方,一直等到你給他個關愛的眼神才偷偷笑一笑然後抓抓頭髮趕快別過頭去;他們或許總是在遊戲間撐老大,害怕在一片混亂中沒有任何人聽到他的呼喊,總算好不容易有的主控權一不小心就沒了…

總是對那些宣稱「沒辦法,他們家裡就是這樣」然後就一拍兩散的師者特別感冒。說起來,家庭環境良好的孩子沒有學校也能好好的學習成長。為什麼國小國中是義務教育?我自己以為,就是要讓那些家庭功能喪失的孩子也能有成長學習的機會啊。

所以當我聽到一個老師很耐心的對待一個言語偏激的孩子還能夠很溫暖的解釋給不清楚狀況的人說「他最近家裏有一些事情辛苦他了」真的是差一點眼淚就掉出來了。我不知道這孩子將來會如何,但是在六歲這樣的稚齡,能夠有個包容他體諒(並不是溺愛)他的大人,或許是個人生的轉機。

mummysai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